4月8日,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总结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徐绍史出席作重要讲话,并宣布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结束。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张登义介绍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背景及总体完成情况。总结大会由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主持。
李克强副总理在批示中指出,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南北极考察事业迈上新台阶,扩大了极地科学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了信息数据共享和极地知识宣传,取得了丰硕成果。谨向参加行动的科技工作者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敬意和亲切问候!极地与海洋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拓展未来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光荣事业。希望广大极地与海洋工作者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深入开展极地科研考察,合理开发利用极地资源,全面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事业作出新贡献。
徐绍史部长在讲话中指出,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是我国首次组织参与国际极地年活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极地考察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极地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增强了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培养和锤炼了一批出色的极地科考人才。
徐绍史部长分析了当前极地考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极地考察工作,中央领导对极地科考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这必将为我国极地事业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而国际极地事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也使极地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把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结束作为新的起点,着眼国家战略利益,继续发扬“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进一步巩固拓展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成果,不断强化极地科考能力建设,加强极地科学考察研究,深化极地科考国际交流合作,维护和拓展我国极地权益,努力使我国从极地考察大国走向极地考察强国,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和我国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赐贵局长指出,全面回顾中国极地考察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及时总结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经验,共同展望我国极地事业发展新的前沿和新的目标,非常必要,很有意义。他在评价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时指出,我国首次组织参与国际极地年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期间,在南极冰盖最高点成功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进一步开辟了极地科学考察的新领域,显著提升了南北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水平,成果丰硕,举世瞩目。
刘赐贵局长强调,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组织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倍加珍惜,发扬光大,未来要努力把极地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指出,要深入开展极地战略研究,指导极地考察工作沿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开展极地关键地区的环境与资源潜力考察,加强极地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进一步加深对南北极地区的科学认识;继续加强极地考察能力建设,促进高新技术应用,建立极地科考船队、航空保障与应急体系,进一步增强极地考察综合实力;广泛参与极地事务,维护极地领域的国际法律制度,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极地权益。
会上,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张登义介绍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背景及总体完成情况。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首席科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作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科学考察与研究进展报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副局长琚宜太、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赵进平分别作了关于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中南极昆仑站建设、南极格罗夫山考察、南极天文观测、北冰洋考察计划执行情况汇报。
国际极地年活动始于1882年,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高强度的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奥林匹克”盛会。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时间为2007年3月-2009年2月,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自2007年2月启动,至今年3月结束,历时4年,主要包括南极综合断面科学考察研究计划、北极科考计划、国际合作计划、数据共享和科学普及与公众宣传计划4个方面内容。
来自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等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成员单位的领导和代表、特邀参会的院士代表、参与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执行单位的领导和代表、极地考察队员代表和来自国内新闻媒体的记者等参加了此次大会。
(资料来源:http://www.soa.gov.cn/soa/news/importantnews/webinfo/2011/04/1301797679241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