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 宏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管辖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关系民族生存发展,关乎国家兴衰安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只有以此为根本指引,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并激发自觉行动,才能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共识、舆论环境、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意义重大
海洋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走向海洋是世界大国崛起的必然选择和发展途径。中华民族是最早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我们的先民深耕大海、扬帆远航,创造了延绵不息的中华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端中国、连接东西方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把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妈祖海洋文化在千年航海通商史中不断传承升华,成为连接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遗憾的是,历史上我国农耕文明繁荣,却掩盖不了国家和民众海洋意识的薄弱,长期以来,仅只是从“兴渔盐之利、仗舟楫之便”的视角来看待海洋,重陆轻海,缺乏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致使中华民族错失了两次海洋意识觉醒、海洋大发展的机遇。一是错失了走向海洋意识的觉醒,15世纪大航海时代,多个欧洲国家向海发展,通过拓展海洋空间、利用海洋资源先后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而同期随着明朝政府最后一次大规模远洋航行——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结束,封建统治者实施大规模海禁锁国政策并延续至近代,唐宋时期一度兴盛的海上贸易一去不复还,我国与海洋强国失之交臂。二是错失了海权意识的觉醒,在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马汉“海权论”掀起了现代海军建设思潮,西方国家纷纷通过发展海上力量,控制海洋运输和贸易通道,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逐渐处于有海无疆、有海无防、有海无军、有海无权的落后状态,桎梏于近百年遭受西方列强海上入侵和蹂躏的屈辱历史。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向海则兴、背海则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积极主动迎接新的海洋思潮觉醒,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补齐了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两个发展短板。当前,海洋已成为我国连接世界的蓝色桥梁和重要门户,我国经济形态和开放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征:一是我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经济形态将长期存在并不断深化;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了大进大出、两头在海的经济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海洋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方向才会准确,行动才会自觉。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保障,更离不开海洋意识、海洋文明等软实力的支撑。我国海洋意识提升历经坎坷,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民众日益关心海洋、爱护海洋,海权意识明显提升。但与其他海洋强国相比,我国仍然普遍存在公众海洋观念落后、海洋知识匮乏和海洋实践单薄等诸多问题,已成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我们要用更先进的理念,更有力的行动,更优秀的作品,营造有利于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的环境和氛围,为海洋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奏响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强音。
把握中国特色的海洋意识导向
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启于历史悠久的耕海牧渔和扬帆远航,承于近代艰苦卓绝的海洋开发实践,也必然兴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发展中国特色的全民海洋意识,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提升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保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合作意识,为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思想舆论基础和精神文化支撑。
一是树立陆海统筹的海洋国土意识。深刻认识和领会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从狭隘的陆域国土空间思想转变为海陆一体空间思想,树立陆海统筹理念,从根本上转变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传统观念,使海洋国土观念深植于全体公民尤其是各级决策者的意识之中。
二是树立依海富国的海洋经济意识。充分认识到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关键领域,从单一的海洋产业思想转变为开放多元的大海洋经济思维,确立多层次、大空间、海陆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意识,不断提高海洋及相关产业、临海(港)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是树立与海为善的海洋环保意识。坚持生态优先,落实绿色发展,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营造全民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氛围,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的海洋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四是树立守海有责的海洋权益意识。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海洋安全环境和维权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矢志不渝地坚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又要统筹维权和维稳两个大局,注重促进和扩大和平解决争端的共识。
五是树立和谐包容的海洋合作意识。传承和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坚持亲、诚、惠、容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树立大国责任意识,共享海洋发展成果,强调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海洋发展共同体意识,推动全人类海洋事业的持续发展。
多重并举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坚持高站位、多层次、宽视野,共同不断努力。
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海洋历史和传统海洋文化。我国利用海洋的历史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加强我国海洋历史和传统海洋文化研究、宣传,并转化为教育内容和海洋文化资源,培养国民热爱海洋的感情,让全民感受到我国不仅是一个有悠久农耕文明的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有悠久海洋文明的海洋国家。
二是要积极倡导我国和平、合作、共赢的海洋发展理念。以中国特色海洋意识为导向,创新海洋新闻媒体工作、做好海洋意识舆论引导,围绕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我国“和平、合作、共赢”海洋发展理念的国内外传播,提升全民族投身海洋建设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扩大和增强我国海洋发展理念的国际认同程度和吸引力。
三是要建立健全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的工作机制。把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纳入中央和地方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海洋宣传教育机构。依托涉海机构、各级各类媒体,健全海洋意识公众参与机制,提升公众亲海活动服务品质,形成亲海、爱海、强海的社会氛围。
四是要创新完善海洋精神文明的活动平台。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导向,继续巩固6·8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等重要的海洋宣传活动和全国性的海洋赛事等品牌项目,打造高品质海洋周、海洋节、开渔节、艺术节等海洋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创作海洋文艺精品,结合海洋闲暇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海洋精神文化需求。
新形势下,我们要着力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为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夯实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