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概况
·二、风暴潮灾害
·三、海浪灾害
·四、海冰灾害
·五、海啸灾害
·六、赤潮灾害
·七、浒苔灾害
·八、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九、咸潮入侵
·十、海平面变化
一、概况
2010年我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44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含海冰、浒苔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76亿元,死亡(含失踪)137人。
与1989年以来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0年的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多年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多年平均值(见图1);与2001~2005年相比,2006年~2010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加了18%,死亡(含失踪)人数减少了11%。
图1 1989年~2010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和死亡(含失踪)人数
2010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份为辽宁省(海冰灾害),损失34.86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为福建省(风暴潮和赤潮灾害)和广东省(风暴潮和海浪灾害),均超过30亿元。
本年度我国海洋灾害损失主要由风暴潮(含近岸浪)和海冰造成,其中1003“灿都”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15亿元,死亡(含失踪)5人;1013“鲇鱼”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造成福建省直接经济损失26.22亿元;海冰灾害造成辽宁省直接经济损失34.86亿元,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26.76亿元。2010年海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近30年来最重。
2010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灾害损失分别见图2和表1。
表1 2010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2010年各类海洋灾害损失见表2。
表2 2010年各类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二、风暴潮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10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28次,其中台风风暴潮[1]10次,7次造成灾害;温带风暴潮[2]18次,1次造成灾害。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65.79亿元,死亡(含失踪)5人。
2010年风暴潮总体灾情偏轻,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为近五年以来最少。风暴潮灾害主要发生在福建省和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3.10亿元和30.62亿元,约占风暴潮全部经济损失的97%。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损失见表3。
表3 2010年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二)主要风暴潮灾害过程
1.1003“灿都”台风风暴潮
台风“灿都”于7月22日13时45分在广东省吴川市五阳镇登陆。沿海监测到最大风暴增水为196厘米,发生在广东省水东站;增水超过100厘米的还有广东省北津站,为101厘米,其最高潮位接近当地警戒潮位。
广东省受灾人口236.3万人,死亡(含失踪)5人,房屋损毁1.20万间,水产养殖损失28.81千公顷,防波堤受损106.37公里,护岸673个。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62亿元。
广西受灾人口84.24万人,淹没农田38.41千公顷,水产养殖损失0.84千公顷,防波堤损毁7.92公里,护岸损毁7个。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3亿元。
2.1013 “鲇鱼”台风风暴潮
台风“鲇鱼”于10月23日12时55分在福建省漳浦县境内登陆。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福建省直接经济损失26.22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发生在福建省龙海市石码站,为162厘米;共有3个验潮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漳浦县旧镇站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10厘米。
福建省受灾人口61.07万人,房屋损毁500间,水产养殖受损5.41千公顷,池塘养殖受损3.48千公顷,网箱损坏23205个,防波堤损毁1.69公里,码头损坏2个,船只损毁406艘。其中,漳浦县霞美镇董门村数百米海堤被冲毁,大堤内600多亩养殖区全部被淹没,养殖区内的房屋淹水深达1米左右。
3. “10·25”温带风暴潮
10月23日~2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渤海、黄海及东海沿海出现一次较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山东潍坊、浙江乍浦、镇海等验潮站的风暴增水均超过100厘米,其中镇海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16厘米。
温带风暴潮造成浙江宁波镇海、舟山定海和沈家门部分地区受淹(图5),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表4 2010年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过程及损失统计
三、海浪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10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生灾害性海浪[3]过程35次,其中台风浪12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3次。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3亿元,死亡(含失踪)132人。
2010年海浪灾害主要发生在海南省,直接经济损失为1.27亿元,约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73%;海浪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最多的省份为江苏省,共计53人。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浪灾害损失见表5。
表5 2010年海浪灾害损失统计
(二)主要海浪灾害过程
1. “04·21”气旋浪
4月21日,受江淮气旋出海影响,黄海南部海域、东海北部海域出现了3.0米~4.0米的大浪到巨浪;滩浒海洋站实测到2.5米的有效波高。受此次大浪过程的影响,“苏启渔03232”号渔船在北纬33°26′、东经122°38′附近发生倾覆,12名船员全部落水,其中6人获救、1人遇难、5人失踪;一艘载有11人的“苏启渔运005”号渔船失踪。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3亿元。
2. 1002“康森”台风浪
1002号台风“康森”于7月12日08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14日08时开始影响我国南海海域,南海东部、中部、西部海域于14日08时至17日20时先后出现了4.0米~8.0米的巨浪到狂浪;海南省东部沿岸海域出现了3.0米~5.0米的大浪到巨浪。受其影响,海南省船只损毁59艘,防波堤损毁0.31公里。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9万元。
3. “10·02”冷空气浪
10月2日至10日受冷空气的影响,海南省沿岸海域出现了3.0米~4.0米的大浪到巨浪。受其影响,海南省死亡(含失踪)4人,船只损毁266艘,防波堤损毁1.71公里。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广东省死亡(含失踪)4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0.017亿元。
本年度海浪灾害过程及损失见表6。
表6 2010年海浪灾害过程及损失
四、海冰灾害
2009/10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属偏重冰年,于2010年1月中下旬达到近30年同期最严重冰情,其主要特点是:
冰情发生早:11月下旬辽东湾底即出现大面积初生冰,时间较常年提前了半个月左右;
发展速度快:1月上旬辽东湾发展迅速,浮冰范围从12月31日的38海里迅速增加到1月12日的71海里;1月中旬莱州湾冰情发展迅速,浮冰范围从1月9日的16海里迅速增加到1月18日的39海里,1月22日~24日连续维持在46海里,为莱州湾40年来最大海冰范围;
浮冰范围大、冰层厚:辽东湾2月上旬浮冰范围从1月31日的52海里迅速发展到2月13日的108海里,最大单层冰厚达50多厘米。
各海区最大浮冰范围和冰厚见表7。
表7 2009/10年度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浮冰范围和冰厚
2009/10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发生的海冰灾害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造成巨大损失。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沿海三省一市受灾人口6.1万人,船只损毁7157艘,港口及码头封冻296个,水产养殖受损面积207.87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3.18亿元。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冰灾害损失见表8。
表8 2009/10年海冰灾害损失统计
辽宁省:受灾人口0.45万人,船只损毁1078艘,港口及码头封冻226个,水产养殖受损面积58.71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4.86亿元,其中:丹东市4.72亿元,大连市17.02亿元,营口市1.14亿元,盘锦市4.64亿元,锦州市3.95亿元,葫芦岛市3.39亿元。
山东省:受灾人口5.65万人,船只损毁6032艘,港口及码头封冻30个,水产养殖受损面积148.36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6.76亿元,其中:东营1.20亿元,潍坊市损失2.01亿元,滨州市损失3.52亿元,烟台市损失8.78亿元,威海市损失8.96亿元,青岛市损失1.24亿元,日照市损失1.05亿元。
2010年1月13日上午10时40分左右,一艘满载近千吨燃料油的浙江台州“兴龙舟288”号油轮,在驶入潍坊港时因受海冰挤压和撞击,偏离航道,撞上了防浪堤,导致左侧两个压载舱破损进水(图8)。
河北省:船只损毁47艘,港口及码头封冻20个,水产养殖损失受损面积0.8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5亿元,其中:秦皇岛市0.27亿元,唐山市0.58亿元,沧州市0.70亿元。
天津市:船只损毁20艘,直接经济损失0.01亿元。
五、海啸灾害
2010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国家海洋局对44次发生在我国周边及全球大洋其它海域的海底地震(图9)共发布了86次海啸信息。根据监测资料分析,只有部分地震引发海啸,这些海啸事件均未对我国产生灾害性影响。其中,2010年2月27日发生的智利地震海啸波及整个太平洋,我国沿海数十个验潮站均监测到了轻微海啸波。啸,这些海啸事件均未对我国产生灾害性影响。其中,2010年2月27日发生的智利地震海啸波及整个太平洋,我国沿海数十个验潮站均监测到了轻微海啸波。
2010年2月27日14时智利中部近岸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28日16时起,海啸波在穿越整个太平洋后进入我国东南沿海,国家海洋局海洋监测网实时记录了此次越洋海啸大范围影响我国的全过程,这也是我国首次仪器记录的越洋海啸。本次海啸影响我国过程中,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东部、广东省及海南省监测到0.01 米~0.32米的海啸波幅(图10)。图11为太平洋沿岸潮位站及浮标监测到的最大海啸波幅分布情况。
六、赤潮灾害
(一)总体灾情
2010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892平方公里。其中,渤海7次,累计面积3560平方公里;黄海9次,累计面积735平方公里;东海39次,累计面积6374平方公里;南海14次,累计面积223平方公里。
2010年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06亿元,其中河北省损失最大,为2.05亿元,占全部损失的99.5%。
2010年赤潮多发期为5月至9月(图12),高发区为东海(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56.5%和58.5%),大面积赤潮主要发生在渤海西部海域、浙江和福建沿海。2010年全海域赤潮中,有优势种记录的赤潮66次,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米氏凯伦藻等,一些赤潮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共同形成。
与2009年相比,2010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增加1次,累计面积减小约3200平方公里。其中,渤海赤潮发生次数增加3次,累计面积减小约1720平方公里;黄海赤潮发生次数减少4次,累计面积减小约1140平方公里;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减少4次,累计面积减小约180平方公里;南海赤潮发生次数增加6次,累计面积减小近170平方公里。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赤潮灾害损失见表9。
表9 2010年赤潮灾害损失统计
(二)主要赤潮过程
2010年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共发生20次,累计面积为9975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的28.99%和91.58%。其中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2次,累计面积为4390平方公里。
1. 渤海西部海域赤潮
河北省为今年赤潮损失最严重的省份。2010年5月~6月发生在秦皇岛昌黎沿海海域的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2010年7月下旬在秦皇岛北戴河~抚宁沿海海域发生的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0.05亿元。其中,6月24日秦皇岛~绥中沿岸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持续时间19天,最大面积约3350平方公里,赤潮区水体呈黄绿色,此次赤潮是本年度面积最大的一次。
2. 浙江省舟山朱家尖东部海域赤潮
5月14日~27日舟山朱家尖东部海域发生赤潮,持续时间14天,面积为1040平方公里,赤潮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赤潮区水体呈红褐色块状、条带状分布。
2010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过程见表10。
表10 2010年中国沿海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过程
七、浒苔灾害
2010年4月20日首次在江苏省如东太阳岛以东海域发现零星漂浮浒苔。6月13日在江苏省连云港以东海域发现大面积浒苔,分布面积约为5500平方公里,覆盖面积约183平方公里。随着浒苔的漂移、生长,7月初浒苔的分布面积达到最大,约29800平方公里,实际覆盖面积约530平方公里,主要影响范围为山东省日照、青岛、烟台和威海近岸海域。进入8月份以后,黄海浒苔分布逐渐减少,至8月中旬,山东近岸海域浒苔消失。
此次黄海浒苔灾害爆发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大量涌入近岸海域,对渔业、水产养殖、海洋环境、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八、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2010年,海水入侵严重地区分布于辽宁盘锦和锦州、河北秦皇岛、唐山和黄骅、山东滨州和潍坊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20公里~30公里。与2009年相比,渤海沿岸大部分监测区基本稳定。辽宁盘锦、葫芦岛龙港区北港镇、河北秦皇岛、唐山、山东烟台莱州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有所增加;黄海沿岸辽宁丹东、江苏盐城和连云港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有所增加。
东海和南海沿岸海水入侵影响范围较小。东海大部分监测区海水入侵基本稳定;南海沿岸地区,如广东茂名、揭阳、阳江、湛江和广西北海,海水入侵程度和范围有所增加,部分近岸农用水井和饮用水井已明显到受海水入侵的影响。
表11为受影响严重地区的海水入侵范围
土壤盐渍化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和山东的滨海平原地区。与2009年相比,河北秦皇岛、唐山、山东滨州、烟台莱州等监测区域盐渍化范围呈扩大趋势,其它地区基本稳定。黄海沿岸辽宁丹东、山东威海盐渍化范围呈扩大趋势,土壤含盐量有所升高。
2010年,长江口和珠江三角洲均遭遇较为严重的咸潮入侵。
2010年,长江口宝钢水库取水口共监测到5次咸潮入侵过程,其中上半年发生4次(均出现在1月~4月),下半年发生1次。每次咸潮入侵过程平均持续时间为4.6天。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咸潮入侵出现在3月3日~8日,持续时间为5.2天,期间最大含氯度出现在3月6日02时03分,达到1029.6毫克/升。
珠江三角洲河口区域在2010年共发生咸潮入侵14次,其中1~3月和10~12月发生次数较为频繁。影响最严重的一次咸潮入侵过程出现在1月8日~16日,持续时间长达9天。珠海市平岗泵站1月11日03时监测到的最大含氯度为2650毫克/升,是2010年该站监测到的最大值。
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本世纪10年来(2001~2010年)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处于历史高位,较上世纪90年代升高约25毫米。
201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67毫米,与2009年海平面基本持平。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和时间特征明显,渤海、黄海2月份海平面和南海10月份海平面均为近30年来同期最高值。
[1] 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统称为台风风暴潮。
[2] 由温带气旋、冷空气引起的风暴潮称为温带风暴潮。
[3] 有效波高大于等于4米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
(资料来源:http://www.soa.gov.cn/soa/hygb/zhgb/webinfo/2010/03/1303019794552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