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希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6月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论坛时强调,愿同其他海洋国家一道“共同建设海上通道、发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融合,加之海洋开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特点,海洋经济必将成为国际合作的新亮点。
经过了多年高速发展之后,中国海洋经济进入调整期,资源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突破这一困局,全面打造海洋经济升级版,必须在继续激发海洋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外,运用全球战略眼光,从更大范围和更宽视野谋划海洋经济发展。
第一,积极开展海洋资源型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海洋资源开发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活、生产资料,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海水养殖量超过全世界的50%,海洋捕捞量约占世界的15%。辉煌的数据背后是养殖产品低质化严重,市场美誉度差;海洋捕捞集中于近海,远洋渔业产量不足一成。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应主动寻求与相关国家开展过洋渔业和大洋渔业合作,积极参与开发南极海洋生物资源;鼓励企业、渔业合作社引进、购买国外渔具专利和养殖技术,更新开发观念,提升探捕能力,提高产品质量。
海洋油气领域合作也大有可为。近些年,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采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海洋油气产量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但油气开发仍以浅海为主,对储量巨大的深水油气资源,特别是东海、南海等海域,囿于技术等原因,进展缓慢。为加速提升深水作业能力,中国应在物探、钻井、测井、海工、特种船舶等关键技术与装备,以及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建议采用联合勘探、产品购买、合作研发、技术装让等方式,由简到难,实现双赢。
第二,不断拓展海洋制造业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以造船业为代表的海洋制造业受全球经济不景气、海运需求低迷、船舶运力和造船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面临巨大发展压力。2010年以来,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下跌严重,侧面反映了船舶和海工制造能力虽有进展但进展缓慢,产品结构虽有提升但仍以低端船舶为主的现状。中国企业在船型设计、高端船舶和装备制造等方面不具竞争优势,亟待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具体地来讲,支持企业引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核心人才和团队;支持船舶和配套企业调整产能和资源配置,开展全球产业布局与海外产业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独资、合资的方式设立海外研发中心。
第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海洋服务业的国际合作。
海运业是海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支持着全球80%的贸易量,极大的促进了全球经济繁荣。改革开放后,中国海运业积极融入世界,并带动了金融、保险、旅游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然而,需要引起各方重视的是,随着海洋科技水平提高和海洋开发活动的推进,海洋服务业的范畴被极大的扩展了,行业门类日益多样。从服务对象视角看,一类是面向海洋生产活动的,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维护、海洋信息与软件、海洋金融与保险、海洋产业科技支撑等;一类是面向民生、服务大众的,包括滨海旅游、海洋气象信息、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环境危机处理、海洋搜救、海洋教育与管理、海洋文化等。过去十年,中国政府和企业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海洋服务产业领域取得的瞩目的成绩,今后还需密切跟踪海洋经济发展潮流,对更加丰富多样的现代海洋服务领域提前谋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使中国海洋服务业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
总之,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必须及时抓住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科技加速创新、产业调整的重大机遇,参与国际海洋合作和竞争,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海洋经济迈上更高的台阶。